啟端與孩子的故事——自閉症的小吉
吉是家中第三個寶貝,當時因家長工作且無法兼顧下,出生幾個月後暫時請長輩代為照料。在出生至2歲的成長過程中,因相處時間較短,所以並未特別留意發展異狀。但過2歲後覺得辭彙量比同齡少,爲增加語言刺激,於是2歲半左右申請進入幼兒園。在幼兒園老師觀察下,覺得在園內期間很少聽到孩子的聲音,於是在建議下趕緊至醫院申請聯合評估,評估出有專注力不足、感覺統合失調、語言發展遲緩等多種問題,最後在報告書上的診斷為 自閉症 。想當然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早療課程。
很幸運的快速申請到醫院的早療課程,但因為每週30分鐘的課程,實感仍不足。為了增加孩子的運動量,曾經報名坊間的一般團體體操課程。因為孩子的認知和語言表達屬於遲緩狀態,所以聽取指令有問題,甚至老師在說明活動內容時,會自顧自地起身走動,影響課程進行,甚至有時候衝動控制能力較差,常常有插隊情形,故常需要旁人協助提醒。有天在朋友的臉書分享中,看到吳端文老師的介紹,介紹的內容給了我深刻的印象,於是打電話詢問,並預約吳端文老師的時間。因為我們做家長的大多看到的是孩子與同齡兒童不一樣或不足的部份,且所提出的疑問也以「異」為主,但吳老師當天接觸的過程中,給予家長的訊息是與同齡兒童「同」的地方。當下突然意識到,原來這孩子的發展並沒有那麼差強人意,這孩子還是有很多地方是坐落在發展軌道上的,只是需要藉由專業人員的協助,讓整體的發展提升。這個諮詢過程中讓原本緊繃的心情寬鬆了許多,而且增添了家長一些信心及暖意。
在醫療院所的早療課程,家長大多無法在旁,只能等待結束後短暫片刻的說明。但啟端的感覺統合課程中家長是可以全程在旁邊的,一方面可以看到課堂過程中發現了什麼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向治療師學習如何與孩子互動。我發現,如何與孩子互動玩遊戲也是需要學習的。原來,盪鞦韆的方法是有許多不同層面的意義,前後盪,旋轉盪,而且次數多或少,盪高或盪低等,在在都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或發展。
孩子剛開始有段時間較無法配合指令,遊戲規則的理解也較弱,指導下有時執行品質也不佳,在旁陪同的我都感到無奈與無助,但啟端的老師會試著找出方法來引起孩子的注意,譬如以有興趣的卡通人物或絨毛娃娃作為角色,好引入孩子進入情境。雖然在旁看到孩子在課程中常常出現反應能力不佳及專注力不足等,但治療師仍給予耐心的引導及正面的回饋,並分析孩子當下問題及為什麼會出現某些反應,或者與以往相比,某些地方仍有進步。家長聽到這些內容其實是會增加信心的,並且就會再有動力持續去進行。
至今我們在啟端也已經2年多了,近期孩子的表現也成長進步許多,像因為專注力的提升,在整個課程中順暢許多,指令執行上也是大大的改善,常常還會對治療師有些課程的要求,增添了一些趣事。而且現在去外面會乖乖排隊等待,不會插隊了,有時候還會去提醒他人也要遵守。在啟端的過程中,不僅是孩子在學習,家長也是在跟著學習,啟端教室有許多的教具和玩具去引導和吸引孩子的注意,但家中環境畢竟不同,但啟端老師會教導運用家中環境或遊戲來給予練習,提高學習的強度。
很感謝之前侯老師和現在小吳老師的耐心教導,其實,做家長的通常希望孩子能進步神速,甚至趕上同齡兒童的發展,但進去啟端後,治療師們給家長觀念是勿操之過急,基本能力打底好是很重要的,待感覺統合發展穩健之後,能力自然就會慢慢提升起來。的確,在一段時間的治療後,原本專注力不足到現在已經能自己安安靜靜的坐著著色10分鐘以上了,動作發展與語言能力上也有大福提升,而且大班的他會寫自己的名字了,真的感到很激勵。雖然大致上仍然有不足之處,但已經往前邁進一大步了。
真的,每個小小能力的進步,累積多了會造就許多意想不到大進展。期許仍在這條道路上的孩子或家長們,能夠找到專業的治療單位,為孩子設計一套個別化的治療方針,共同攜手邁向屬於孩子自己的康莊大道。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文中有關當事人姓名及相關資訊皆經過更改,所用圖片亦非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