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oader
文章段落
分享文章
文章段落

不再壓抑:讓孩子做回自己

筠筠是個特別黏我的孩子,而且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這份不確定,常常讓她選擇不理睬或假裝沒聽見。 在與朋友的孩子玩時,她總是希望能照自己的方式進行,一旦稍有不順心,便會選擇放棄,導致人際關係不佳。漸漸地,我發現筠筠對陌生的人事物都表現出極大的排斥,這讓我非常擔心她未來能否適應國小生活。在朋友的推薦下,我們來到啟端。

走進啟端:一同學習與成長

在啟端,家長可以全程陪同上課,這對我來說非常有幫助。我能觀察治療師如何引導孩子,從中學習到許多有效的育兒方法。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筠筠是個內向的孩子。記得第一堂課,她幾乎不和治療師說話,每句話都透過我轉述。然而,到了第五堂課,我驚訝地看見了她活潑的一面——那個愛大聲說話、開懷大笑、直率的筠筠。

課後衛教時間,我與治療師聊起這個轉變,才恍然大悟。原來,我過往無意中總在提醒孩子「不要成為她自己」。身為一個內向且安靜的人,我不知不覺中讓孩子活成了我的翻版,卻沒意識到這其實是她壓抑真實自我的表現。

學習「如何教」:超越急於糾正的盲點

我接著向治療師詢問:「但是,如果孩子在餐廳亂跑,我們也隨她嗎?」治療師溫柔地回應:「不是的,媽媽可以這樣跟孩子說:『跑要看場合喔。你看,餐廳裡有服務生端著熱騰騰的餐點,周圍有很多客人和桌椅,如果跑來跑去,可能會撞到而發生危險。等一下我們可以去公園盡情地跑!』」這番話讓我茅塞頓開。以前的我可能過於急於糾正孩子的行為,但在治療師的引導下,我才發現這才是真正教育孩子,而非單純約束的方式。

從個體到群體:社交能力的啟蒙與飛躍

筠筠上了一段時間的個人課後,治療師建議我們可以開始上團體課,希望能進一步提升她的社交技巧。我們從兩人小團體開始。剛開始,筠筠依然會堅持己見,導致另一位孩子不太開心。這時,治療師會適時介入,引導孩子表達當下的情緒,並教導她如何與對方協調。這一刻,我才想到,小時候的我,因為有兄弟姐妹,即便爸媽從未真正教導過我們,長大後依然具備一些基本的社交能力,因此我從未想過這些是需要「教」孩子的,總以為那是長大自然會有的能力。而筠筠身為獨生女,從小確實缺乏這樣的學習對象。

團體課從兩人,逐步擴展到現在的四人。一起上課的孩子,從原本特質與筠筠相似,到現在四個孩子擁有四種截然不同的個性。我看著治療師如何一步步引導筠筠接受挑戰,這裡就像一個小型的社會縮影。我們不可能永遠替孩子挑選玩伴,透過接觸不同個性的孩子,筠筠也逐漸建立起多元的社交技巧。這些寶貴的能力不僅幫助她在後續的學校生活中交到朋友,現在她每天放學都會興奮地跟我分享同學間發生的趣事。上學,終於不再是困擾她的難題了。

這趟在啟端的旅程,不僅僅是筠筠的成長,更是我身為母親的蛻變。我們學會了如何看見孩子最真實的樣貌,如何在理解與引導中給予她探索世界的勇氣。看著筠筠從一個黏人、在社交中碰壁的小女孩,變成現在充滿自信、樂於分享的社交小達人,我深深感受到職能治療不僅改變了孩子,也溫暖了我們整個家庭。

#兒童職能治療 #兒童社交技巧 #人際關係問題 #孩子適應不良  #陌生環境適應 #分離焦慮 #情緒表達 #行為問題 

回到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