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聽過「選擇性緘默」嗎?

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會認為 選擇性緘默 是「他選擇這時候不講話」的一種狀態。跟您想的不太一樣的是:選擇性緘默是「在某些特定狀況下,即使想說話也無法說話」的情緒障礙。

更清楚一點講: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障礙,患者具備同年齡表達能力,但在特定場合、情境下,想說卻說不出話。如果狀況持續30天以上,且嚴重影響學習、生活;但在放鬆、舒服的環境,他們的行為舉止就完全正常,才能算選擇性緘默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在家話多得說不完、大聲吵鬧、搞笑,但一到學校(或是其他環境)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面無表情、不理人、不回應,常常讓人誤以為不友善;但在學校、或許多家裡以外的情境,他們會感到真切的懼怕而無法說話。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並非「不想說話」,而是「說不出話」,有些人還會伴隨著雙眼無神、表情木然、四肢僵硬、腦袋空白等狀況。有些過來人回顧當時的感覺,形容喉嚨好像卡住了、麻痺了,吐不出半個字。

為什麼會這樣?

選擇性緘默成因複雜,簡單來說選擇性緘默的人初期是出於自我保護,避開困窘的感覺,對於別人的眼光,他們極度敏感、容易受傷。他們害自己在別人眼中像個怪胎,害怕被責罵、拒絕或嘲笑。也就是孩子在某種原因之下被很深的焦慮和恐懼困住,讓身體直接關掉了對外的反應。

如何幫助選緘的孩子呢?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用大人預設的方式,這樣只會跟想要的結果背道而馳,請與孩子一起討論並且找到他舒服的方式幫助他,例如當孩子不敢舉手發問時,可以幫他準備空白小卡讓他寫下來詢問老師,這樣循序漸漸地讓孩子降低焦慮以期達到慢慢用肢體溝通,甚至小聲說話。此外當孩子可以小聲說話時,請多鼓勵孩子說話次數,而非要求拉高音量,因為先讓孩子感受到「說話是安全的」才是進步的關鍵。

另外,既然「焦慮」才是讓孩子說不出話的根本原因,我們就要從降低焦慮著手,才能更迅速見效。
「安定舒適整合課程」這種聽音系統是用輕柔的特殊音樂頻率刺激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是一個有效的神經系統煞車,它可以達成快速抑制功能,讓人很快地穩定下來。可以明顯有效地降低壓力、促進社會互動能力及復原力,進而達到放鬆心情及降低害怕等療效。
另外,大人如果感到壓力焦慮,應該蠻多人會選擇用按摩紓壓。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皮膚內有觸覺神經接收器,在接受適當的觸覺刺激後(例如:父母的撫觸、按摩等)孩子都能感到更多的安全感、降低焦慮。

情緒障礙,或是許多其他感覺統合障礙的治療,牽涉到許多的感覺刺激。如果只有一週上一次課,也就是七天只接受了幾十分鐘的刺激。用比喻來說那就像去看了醫生,打了一針回家就把藥包扔了,那一針藥效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回到家遵照醫囑繼續服藥,醫生的治療計畫才得以完整。職能治療也是一樣,負責的治療師一定會針對您孩子的狀況制定治療計畫,計畫包括了每個治療階段孩子回到家每天該進行的活動。唯有完整進行治療師擬定的治療計畫,進步才有可能如計畫的預期。

與選擇性緘默孩子相處的三不六要

「在外面嘴巴像蚌殼一樣閉緊緊,回到家卻像個連珠炮說個不行,這孩子怎麼回事?」

「叫她叫人都不叫,讓我覺得好丟臉,好像我沒教好!」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常常背上不少「沒禮貌」、「不會打招呼」的黑鍋。

但其實他/她們是有苦難言阿!

臨床上職能治療師也會碰到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也常遇到家長提到,來上課後覺得狀況有改善,但出了治療室,要怎麼與周圍的人一起合作,避免孩子開啟「靜音模式」呢?

下述提供職能治療師的武功秘笈,與選擇性緘默孩子相處的三不六要,幫助我們更瞭解如何與自己的孩子相處,幫上忙。

三不六要:不聚焦、不強迫、不比較
              要同理、要發洩、要放鬆、要自然、要製造機會、要傾聽。

不聚焦:要求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在群體面前開口講話,就像在舞台上被聚光燈打在身上、麥克風放到嘴邊的感覺。此時會讓孩子感受到危機,開啟「僵」(freeze)的模式應對環境。外表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暗潮洶湧、心臟狂跳不已。我們應避免聚集於孩子身上,換句話說「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樂於當個邊緣人,隱身在團體內大合唱,反而讓他感到安全。」

不強迫:選擇性緘默的孩子不是不會講話,而是緊張到不知道如何是好、講不出話。「你怎麼都不講話,講話就給你糖果、給你買玩具喔!」、「沒禮貌,再不講,我就打下去!」、「你不講,我就在這等到你講為止」威脅利誘的話語對孩子只是有弊無利。我們應避免強迫孩子說話。

不比較:尊重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應避免比較的言談出現在話題中,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差人一截或是感受到。

要同理:要理解孩子不講話,不是不想、不願意講話而是講不出話。同理孩子面對要講話情境時,心臟撲通撲通,緊張到快吐了的感覺。「我知道妳有點緊張,若可以,妳可以用點頭或是微笑(非口語的表達)的方式回應。」若孩子願意嘗試回應,離克服就不遠了!

要發洩:在平常就需要讓孩子的緊張、壓力有出口,利用宣洩性、出力氣的遊戲介入,可以幫助舒壓,減少壓力賀爾蒙。這亦是職能治療師在設計活動給孩子時,關注的焦點。

要放鬆:輕鬆愉快的情況下,有人吹口哨,有人哼唱歌曲。要讓選擇性緘默的孩子感受到輕鬆愉快,孩子才可能願意開金口。職能治療師會藉由規律的前庭刺激-和緩的擺盪鞦韆、按摩、滑壓、整合Foot Tendon Guard反射,幫助孩子放鬆緊繃的神經狀態。

要自然:在將發言權交棒到孩子手上時、孩子有所回應時,讓一切變得自然不刻意。不需在孩子回應時,大聲疾呼讚美,而是讓說話變成一個雲淡風輕,稀鬆平常的事情。

要製造機會:若發現孩子談論到某些話題會特別神采飛揚,有特別喜歡的物品或是主題時,我們可製造話題、延伸話題或是以扮家家酒的方式加入。切記,過程中減少問句,先嘗試與孩子一同徜徉於遊戲中,你會發現當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對妳蓋了認可印章後,可是會嘰哩呱啦講個不停的喔。
另外,多增加與同儕的相處機會,也是個好方法喔。

要預告:選擇性緘默的孩子,常有情境轉換不佳、適應性差的狀況,提前的預告行程與活動、以角色扮演的進行演練,能提升孩子對環境的掌控感,從而提升表達的意願度喔。

選擇性緘默的孩子需要溫和的陪伴與循序漸進的引導,從不講到開口並非一蹴可及,嘗試傾聽孩子心底的聲音,成為一座搭起孩子與外界溝通的橋樑。


備註:選擇性緘默的成因相當複雜,因此治療手法必定會因人而異。文中治療師所述為治療的大原則,另外需要搭配治療師針對個案的狀況所設計的療程,才能迅速見到改善。

了解啟端 了解課程 預約諮詢

啟端, 感覺統合權威吳端文, 敏感, 焦慮, 選擇性緘默, 選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