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loader
文章段落
分享文章

ADHD孩子容易放棄?家長必懂的17個關鍵策略

過動衝動
ADHD
育兒新知

認識ADHD孩子的內在世界

ADHD與一般孩子在挫折忍受度上的差異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孩子在面對挑戰時,常表現出容易放棄或抗拒完成任務的行為。這不只是因為他們「不努力」,而是來自於神經發展上的差異。相較於一般孩子,ADHD孩童的情緒調節能力、任務執行力與延遲滿足能力較弱,因此在遭遇挫折時更容易感到挫敗與無力。

什麼是「延遲滿足能力不佳」與「任務起始困難」

許多ADHD孩子很難等待成果出現,他們渴望立即的回饋,即便當下的回饋遠不如等候,他們依然毫不猶豫會選當下的回饋。這種心理特質被稱為「延遲滿足能力不佳」。此外,他們也常常在面對需要動腦或需持續努力的任務時,表現出「任務起始困難」,導致開不了頭、做不下去,最後乾脆選擇放棄。

所以ADHD患者就很難有成就嗎?

並不是。各行各業中都有表現卓越的ADHD患者,他們依然可以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完成艱難的挑戰。

來看看我們要如何幫助他們能變成英勇的鬥士。

為什麼ADHD孩子遇到困難容易放棄?

執行功能障礙的影響

ADHD核心問題之一是「執行功能缺損」,這影響了孩子計畫、組織、開始與持續任務的能力。當任務太長、太難或太無趣時,他們大腦的獎勵系統無法有效運作,自然會感到不堪重負。

缺乏成功經驗與負面自我概念

當孩子在學校、家庭中經常面對「做不到」的經驗,他們會逐漸建立一種「我就是不行」的負面信念。這種負面自我概念會削弱自我效能感,使他們在尚未嘗試前,就已經預設「反正做了也不會成功」。

家庭與學校環境中的隱性壓力

一再被責備、催促、與他人比較,會讓ADHD孩子對學習產生壓力與排斥感。若大人總是強調成績、速度、效率,卻忽略孩子本身的節奏與需求,會讓他們更容易陷入「放棄→責罵→自責→再次放棄」的惡性循環。

父母應有的正確認知與心態調整

停止將放棄視為「懶惰」或「不努力」

父母要理解,「放棄」對ADHD孩子來說不是懶惰的選擇,而是一種避免挫折的本能反應。當大腦感受到壓力與困難時,他們更容易選擇逃避,而不是迎難而上。

學會以同理心看待挫折反應

你可以試著對孩子說:「我知道這對你來說很難,但你願意試一試嗎?我會陪你一起做。」這種語言方式比「你怎麼又不做了?」更能喚起孩子的安全感與信任,進而產生行動意願。

實用改善方案:幫助ADHD孩子面對困難的策略

建立「小步成功」的學習歷程

當任務變得太大或太抽象,ADHD孩子會感到難以掌握,這時「任務拆解法(chunking)」是有效的做法。將大任務拆成可執行的小任務,如把寫一篇作文變成「擬題目→列大綱→寫開頭→補充內容→修改」。每完成一步就給予小獎勵,增強自我效能感。

設計結構化成功經驗(成功日誌)

每日記錄「今天我做到的三件事」,無論多小。這能逐漸累積正向經驗,讓孩子知道「我做得到」。

增強動機的方法

運用遊戲化學習(Gamification)

透過遊戲化設計(如任務積分、角色養成)把面對的事件轉變成過關打怪,可以大幅提升ADHD孩子的參與動機。他們對即時回饋與視覺刺激反應特別敏感,這正好可作為學習驅動力。

正向強化與代幣系統的應用

設計一個清晰、可追蹤的行為獎勵系統,例如完成一個小任務可得1顆星,累積5顆星可換取小禮物或10分鐘遊戲時間。因為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不佳,累積換取更大獎勵的部分可以設計大小獎數種,從1~2顆星就能換的小獎到5顆甚至10顆星能換的夢幻大獎,讓孩子練習提升延遲滿足。

培養恆毅力(Grit)

藉由設定長期但可達成的小目標(如學期末完成閱讀10本書),讓孩子體會到努力的果實。父母也可示範自己的堅持故事,激勵孩子模仿。家長如果也參與其中一起做,讓孩子有伴,通常效果會更好。較年幼的孩子父母可以示範在面對長程目標時該如何自己設定小目標,例如選什麼樣的書、幾天看完一本;更細一點可以計算一天要看幾頁,這樣的練習可以讓孩子理解一個大到不知從何開始的目標是如何能達成的。

情緒調節訓練與自我覺察練習

引導孩子認識並能用簡單語言表達感受(例如:「我現在有點煩躁」),並教他們進行深呼吸、放鬆訓練或短暫離場。建立這樣的情緒出入口,可以減少因情緒爆發而中斷學習。

學校與老師的角色

教學設計中的彈性與適性支持

學校在支持ADHD孩子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老師可以透過彈性化教學策略,例如縮短作業時間、允許站立學習、提供選擇題型等方式,降低孩子的學習壓力。

同時,老師也應學習「差異化教學」技巧,理解每位孩子的學習風格與挑戰,透過個別化教育計劃(IEP)幫助他們有機會發揮潛能。

建立支持性師生關係的重要性

研究顯示,ADHD孩子若與某位老師建立穩定正向的互動關係,將大幅提升學習意願與自信。因此,老師的耐心與理解,往往比學術指導來得更重要。

鼓勵老師給予具體鼓勵(如「我看到你今天專心做了10分鐘,太棒了!」)而非空泛表揚,讓孩子知道被肯定是因為自己做對了什麼事,能有效提升孩子對自己的正向期待。

何時需要專業介入?

心理治療、職能治療或行為治療的介入時機

若家長已盡力嘗試各種方法,孩子仍出現嚴重情緒反應、自信心低落、學習中斷等情況,建議尋求專業評估與介入。

心理治療可幫助孩子探索情緒與建立自信;職能治療則能提升孩子的組織能力與感覺統合;行為治療則聚焦於具體行為的改善與轉化。

職能治療的相關策略

感覺活動類型活動舉例作用
本體覺出力活動搬重物(如沙包)、推牆增加情緒穩定度與行為組織性
前庭覺擺盪與旋轉搖椅、鞦韆、平衡板滿足感覺需求,提神醒腦
觸覺重壓與觸摸按摩、觸覺刷、玩沙玩黏土減少焦慮與過度反應
動作計劃挑戰性任務走迷宮、跳格子透過「做中學」培養面對失敗與再嘗試的正向經驗
呼吸/放鬆正念與深呼吸深呼吸、聞精油有助於冷靜與舒緩情緒

合理使用藥物的選擇與評估

對某些ADHD孩子而言,藥物治療在專業醫師監督下是有效且安全的輔助選項。它有助於提升專注力與自我控制力,進而減少因無法完成任務而導致的放棄行為。但是藥物的選擇需要家長和醫師的密切配合,有時候會需要一些嘗試階段去找出適合孩子的藥物。另外,隨著孩子的成長,藥物也是需要做調整的。

常見迷思與錯誤做法解析

「讓他吃苦就會成長」的陷阱

許多家長誤以為只要多讓孩子吃點苦、扛住壓力,就能學會堅持。但對ADHD孩子而言,過度挫折只會讓他們感到更加無能、進一步退縮。堅持是可以訓練的,但需要適度成功的經驗來支撐。

一味稱讚與過度保護的風險

相對地,若父母總是用「你最棒」這種模糊表達來鼓勵,或任憑孩子不接觸任何挑戰,也會剝奪他們培養「挫折容忍力」的機會。重點在於具體、明確、針對努力過程的鼓勵,而非過度保護或虛假讚美。

父母的自我照顧與支持資源

情緒耗竭與家庭壓力的調適

ADHD家庭常面臨日常衝突、溝通困難、生活步調混亂等挑戰。家長應適時休息,培養自己的興趣或與伴侶共度時光,才有足夠能量繼續陪伴孩子面對成長中的每個困難。

照顧ADHD孩子並不輕鬆,家長也需要情緒出口與知識補給。可以考慮加入親職互助社群、ADHD家長支持會或線上學習社團,與其他家長分享經驗、尋求方法,也能減輕孤獨感。有穩定平靜的家長,對ADHD的孩子來說是重要的安定力量。

FAQ:常見問題

1. 我的孩子常常在開始前就說「我不會」,該怎麼辦?

這是「輕易放棄」的反應。先不要急著要求他「做」,可以陪他一起「看第一步」,用陪伴代替催促,例如說:「我們先一起看第一題,看看它要什麼。」要留意這時不要詢問「好嗎?」或「好不好?」,輕易放棄的孩子不會願意開啟新挑戰的。

2. 怎麼讓孩子面對挑戰時不那麼害怕?

透過「正向語言」與「小任務設定」能減少恐懼,例如:「這題有點難,我們先試一點點就好。」讓孩子知道可以分段處理,有權暫停,也能建立信心。

3. 是不是讓他多練習挫折就能改善?

要分辨「良性壓力」與「超出能力的打擊」。重複的失敗只會加深自我否定,應該設計出可以被挑戰但又能成功的任務,循序漸進地練習挫折忍受力。

4. 如果孩子對每件事都興趣缺缺,怎麼辦?

試著從他有動力的地方(如遊戲、動畫、手作)出發,把學習包裝在這些活動裡。例如寫作變成設計漫畫腳本、數學結合桌遊,讓學習有趣且具意義。

5. ADHD孩子適合團體學習嗎?

因人而異。有些孩子在團體中會受到模仿與激勵,也有孩子會因分心而失控。啟端會先以個人課調整孩子的狀態,並視孩子需要安排團體課。

6. 如果他說「我就是爛」,怎麼回應?

不要急著否定他的感覺。可以說:「我聽出來你現在很挫折,但我知道你其實有很多事做得到的,我們一起來回想看看吧。」接納情緒,以過去的成功案例建立信心,再拉他回現實,跨出新挑戰的第一步。

結語:每一次挫折,都是建立韌性的契機

ADHD孩子面對困難就想放棄,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大腦與心智發展中的差異影響了他們的行為。理解、支持與策略性的引導,是家長與教育者最重要的責任。

當我們用同理與耐心陪伴孩子一起跨越每個看似無法挑戰的關卡,這些經驗終將轉化為他們內在的韌性與成長的力量。

回到上一頁
This site is registered on wpml.org as a development site. Switch to a production site key to remove this 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