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並陪伴「病理性需求迴避」(PDA)的孩子
對於符合 PDA 特質的孩子,父母需要採用一種靈活、低調、低要求的教養方式,重視合作而非命令,重視連結而非服從。
PDA 是一種行為特徵,表現為對日常要求與期待的強烈、由焦慮驅動的抗拒。
有 PDA 傾向的孩子,其神經系統極度敏感,容易將外界的要求與期待視為威脅。他們除了對壓力極度敏感,也非常需要公平與自主。
什麼是病理性需求迴避(PDA)及症狀
當我第一次認識「病理性需求迴避」(Pathological Demand Avoidance, PDA)這個特質時,才真正開始理解我的兒子 Max,也才知道如何幫助他。
Max 小時候經常拒絕照著指示做事,堅持所有事情都要依照他的方式。他會因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突然崩潰或爆怒。到了 7 歲,他已經被診斷為 ADHD、自閉症和反抗性違抗障礙(ODD)。我們試過許多針對神經多樣性孩子建議的行為策略──設定明確規則、使用清單、視覺計時器、大量鼓勵與讚美──但全都沒有效果,反而只讓雙方陷入更多雙輸的權力拉鋸。
如果你對這樣的場景感到熟悉,那麼了解 PDA 也許能對你有所幫助。
有 PDA 特質的孩子,神經系統極度敏感,傾向把外界的要求當作威脅;他們也極度渴望公平與自主。因此,這些孩子需要的不是高控制、高結構的教養方式,而是一種以「合作勝於命令、連結勝於服從」為核心的低壓、低要求方式。坦白說,這對我和我先生來說一開始並不自然,而且還需要很強的情緒調節能力。
然而,所有正在教養「特別有挑戰性」孩子的父母,其實都想要一樣的東西:我們都希望能以最好的樣貌來當父母;我們都渴望與孩子建立穩定且充滿愛的關係;我們都希望能減少困惑與挫折,並在過程中變得更有信心、更快樂、更有希望。我們都希望我們這些複雜但可愛的孩子,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為此,以下是幫助我們更有效支持 Max 的做法,並帶來正向改變的關鍵:
面對病理性需求迴避:8 個關鍵心態轉變
1. 以「大腦觀點」來看待孩子
臨床心理學家、《易爆小孩》(The Explosive Child)一書作者 Ross Greene 博士有句話對我們很有幫助:「孩子如果能做得好,他們就會這麼做。」
如果你常用「不聽話」、「故意唱反調」等詞形容孩子,那你可能正用「行為導向」的視角來看待他,也就是認為他完全有能力控制這些行為,並且這些行為是有意為之。但 PDA 的孩子不是這樣。
轉換為「大腦導向」的視角,你會記住:(1)PDA 的孩子天生容易將要求視為對安全感與自主性的威脅;(2)這種壓力會觸發強烈的壓力反應,導致具挑戰性的行為。這樣的觀點轉變,能幫助你減少挫折感,並產生更有效的回應。
2. 減少要求
在 PDA 的語境中,「要求」不僅指明確的指令(例如「穿上鞋子」),也包括日常任務(如洗澡、刷牙)、社交期待(如聊天時看著對方、禮貌打招呼)、轉換與變化,甚至是內在的生理需求(如口渴、飢餓、上廁所)。
對壓力敏感的孩子而言,這些要求都可能引發強烈焦慮,進而出現抗拒、逃避或情緒爆發。
每天所面對的大量要求,會逐漸耗盡孩子的應對能量。為了讓他們保留能量來應對必要的事,我們需要主動減少不必要的要求,為他們減少負荷。
3. 重視連結與合作
當我們遇到孩子的抗拒、逃避或拒絕時,很多父母會下意識地加強權威,堅持孩子「應該照做」。但對 PDA 的孩子來說,這只會導致更多的衝突與情緒爆炸。我們需要練習深度傾聽、保持彈性,並與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讓他們感到更安全、更有掌控感。
4. 學會自我調節
我們希望孩子未來能學會更有效地調節自己的壓力反應、面對各種要求,但這之前,我們父母必須先具備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
不管你多會連結與合作,也無法避免每一次的情緒風暴。PDA 的孩子情緒強烈,很容易把人捲入其中。因此,父母必須練習讓自己「踩煞車」,管理好自己的壓力、挫折與憤怒,才能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
5. 預先規劃「情緒爆發時刻」
對 PDA 孩子來說,情緒崩潰是常見的。他們可能會有極端的反應,甚至出現破壞或攻擊行為。父母應事先準備一套「情緒爆發應變計畫」,並記住我們的三字訣是:「保護、安全、降溫」。
6. 學習「關係修補」
有時候,我們的自我調節會失敗,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反應。這時該怎麼辦?先對自己有同理心,然後進行「關係修補」。回到當下,誠實承認自己的失控與對孩子的影響,這會重建孩子對你的信任,也讓關係更強健。
7. 靠近孩子的熱情與興趣
許多 PDA 的孩子有強烈的特殊興趣。他們可能迷戀釣魚、恐龍、Minecraft……你不一定會像他們一樣熱衷,但這些興趣是深入建立連結的入口。
花時間與孩子一起投入他喜愛的活動。讓他教你、陪他玩、和他聊他喜歡的事物。當你真心對他的世界感興趣,他也更可能在你提出要求時願意配合。
8. 專注在你能掌控的部分(提示:那就是你自己)
- 選擇你的戰場。養育一個有 PDA 特質的孩子,會迫使你挑戰自己原有的教養觀。我們大多被教導要重視權威與階級,也往往預設孩子「應該」聽話。但這樣的方式對 PDA 孩子無效。當我發現自己在心裡想著「他現在應該要做某件事」時,我會停下來問自己:「我為什麼這麼在意?」、「這件事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記得我們最終的目標:建立一段正向的親子關係。也許我們無法讓孩子乖乖刷牙、洗澡、上學,或做其他我們希望他做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自己要怎麼面對這段關係。真正的改變,通常從父母自己開始。當我們不再一味想要「管控」孩子,而是專注在理解、調整自己,與重新建立期待,我們往往更容易看見孩子的回應與進步。
By Lisa McK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