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 選擇性緘默 」
選擇性緘默 症多半好發在幼兒園或小學階段,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選擇性緘默症是因為家庭創傷所引起,但其成因非常複雜。根據台灣選擇性緘默症協會統計,每140位小孩就有一位選緘。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障礙,患者具備同年齡表達能力,但在特定場合、情境想說卻說不出話,持續30天以上,且嚴重影響學習、生活;但在放鬆、舒服的環境,他們的行為舉止就完全正常,才能算選擇性緘默症。最常見的選緘症狀就是,在家話多得說不完、大聲吵鬧、搞笑,但一到學校就好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面無表情、不理人、不回應,常常讓人誤以為不友善;但在學校、或許多家裡以外的情境,他們會感到真切的懼怕而無法說話。選擇性緘默症患者並非「不想說話」,而是「說不出話」,有些人還會伴隨著雙眼無神、表情木然、四肢僵硬、腦袋空白等狀況。有些過來人回顧當時的感覺,形容喉嚨好像卡住了、麻痺了,吐不出半個字。
選緘症成因複雜,但若孩子屬於高敏感族群,對於跟同儕相處的不確定性感到恐懼,而在說話時又被糾正、指責,將導致孩子話愈來愈少,當想再次開口時,擔心又怕說錯話,無形的壓力將造成孩子變成緘默。另一個可能是來自小時候語言發展刺激不足,造成孩子說話時較被動,當進入學校面對多方的語言刺激時而感到害怕所形成緘默。簡單來說選緘的人初期是出於自我保護,避開困窘的感覺,對於別人的眼光,他們極度敏感、容易受傷。他們害自己像個怪胎,害怕被責罵、拒絕或嘲笑。
該如何幫助選緘的孩子呢?
千萬不要強迫孩子用自己預設的方式,這樣只會跟想要的結果背道而馳,請與孩子一起討論並且找到他舒服的方式幫助他,例如當孩子不敢舉手發問時,可以幫他準備空白小卡讓他寫下來詢問老師,這樣循序漸漸地讓孩子降低焦慮以期達到慢慢用肢體溝通,甚至小聲說話。此外當孩子可以小聲說話時,請多鼓勵孩子說話次數,而非要求拉高音量,因為先讓孩子感受到「說話是安全的」才是進步的關鍵。
針對舒緩焦慮,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皮膚內有觸覺神經接收器,在接受適當的觸覺刺激後(例如:父母的撫觸、按摩等),透過神經傳導路徑傳遞到大腦,能夠增加腦中神經生長因子,進而促進大腦發育,以及動作、語言、認知發展能力。研究指出:擁抱孩子、拍撫他的背,和其他親密的身體碰觸、逗弄撫愛孩子,對於兒童的情緒發展、成長、及自信有極大的正面影響。
此外啟端引進「整合聽音系統」,其訓練課程中使用一系列經過特殊處理的音樂,過濾出不同的音階,強弱搭配不同的高低音,能夠刺激中耳的小肌肉的收縮,促進迷走神經活化,增強副交感神經,情緒達到平和穩定。迷走神經的功能是一個有效的煞車作用,它可以達成快速抑制功能,讓人很快地穩定下來。另一個強效課程─安定舒適整合聽音課程,臨床實驗證實,只要5天就可以明顯有效地降低壓力、促進社會互動能力及復原力,進而達到放鬆心情及降低害怕等效果。
復原,永遠都不嫌太遲,現在起幫助孩子,必能看見驚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