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發展的過程

嬰兒出生時就帶有某些與生俱來的能力嗎?還是智力與能力是透過後天提升呢?

 

長久以來,人們深信孩童於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點會隨著長大成熟,時間到了,就會發生;或是基因組成的因素自然而然地達成。這個理論認定孩子是因為內在的機制,如同設定了鬧鐘般,在一歲時開始走路,滿12個月就會啟動走路的能力。然而,體內真的有這樣能觸動能力的閙鐘嗎?我們該如何解釋學校裡那30%的孩童在達到年紀時卻無法閱讀的現象呢?

 

這個理論是假設人體有一種「現成」的能力。舉例來說,閙鐘會在孩子6歲時響起,那時孩子就會有「現成的閱讀能力」。猶如傳統觀念所認定的,若「現成的閱讀能力」在6歲時就會發生,那我們又該如何解釋學校裡那30%的孩童即便到了18歲卻還無法好好地閱讀呢?為什麼他們的閙鐘未在6歲時響起呢?又為什麼現在已經18歲也還是沒有響起?而我們幫助的這些腦傷的孩童,他們的閱讀「鬧鐘」又為何會提早響起呢?

註: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IAHP)1962年已成功教導上百位24歲腦傷的孩子如何閱讀。

 

一般來說,確實孩子到12個月大時是能開始走路的。然而這是基於因果關係?還是當孩童隨著時間長大就能夠自然而然地發展新的能力?我們並不認為這跟時間有任何關係。

 

與一群自出生就在極好環境成長的健康孩子們日以繼夜相處後,我們必須要問問自己,「為何他們能比同齡的孩子早學會走路、說話和使用手呢?」難道他們都剛好繼承了良好的基因嗎?為什麼他們的閙鐘在設定的時間前就先響鈴了呢?為何他們能夠比其他孩子早學習到這些能力呢?

 

環境中的刺激機會和訓練是大腦發展的基石,在人類潛能開發研究所(IAHP)的研究中,其中一項令人振奮的發現是一個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取決於他在環境裡所受到的刺激,而不是由預先設定的閙鐘或是高人一等的基因所決定。

 

我們開始為腦傷的孩子找尋任何能夠「開啟閙鐘」的方法,而我們也發現了很多方式。但最終我們抛棄閙鐘的理論,而發現的是一個簡樸的真理:大腦並非一個預設的閙鐘,是透過使用它而會有所發展。大腦能夠於人生的任一時刻透過大量刺激而迅速發展,但6歲以前是發展的黃金時段也是大腦成長速度最快的時候。

 

大腦的發展 是能夠被加速的

生命最初的六年是非常珍貴的,因為這段時間大腦以極快的速度進行成長,尤其於第一年更是速度驚人。新生兒的視覺傳導路徑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證據,足以證明大腦於生命中的第一年有著戲劇性的發展。

一位健康初生的嬰兒就像其它的小動物一樣,在感官上會有功能性眼盲。小寶寶只能看到光線的亮與暗,且會有「光線反應」。這表示著如果我們把光線對到寶寶的眼睛,寶寶會收縮瞳孔來防止太多的光線進入到視覺路徑。如果我們關燈,寶寶的瞳孔則會擴大讓足夠的光線進入到視覺路徑。能夠早點獲得視覺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大部份的寶寶都會受限於環境的關係,而未在腦部成長最快的時候接收適當且有效的視覺刺激。雖然寶寶的腦在這個時候是能夠接收大量的訊息,然而通常會因為視覺傳導路徑沒有發展成熟而阻礙了訊息的接收。

 

大腦用得愈多成長得愈好,也愈能幫助寶寶發展不同的能力

當我們適當地刺激新生兒時,他的視覺能力是能提早數周甚至數月發展完成的。而在他的大腦快速成長的同時能夠清楚地看到他周遭的一切,這對於寶寶來說是個絕佳的學習機會。

獲得視覺能力後,在其它方面也會有所成長。一旦寶寶看得到,理解大人所說的話也變得容易了。一旦寶寶看得到,他對活動的願望也就多了。因此,他就會動得更多、更努力。這樣的活動量可以刺激他的觸覺,並能幫助寶寶更進一步地發展他的視覺。有了大量的活動促進胸腔發展,寶寶的呼吸功能也有所提升。良好的呼吸功能也使他更容易地發出聲音以便順利表達他的需求。因此,開始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每一個環節都觸發一個火花,而每一個火花都能夠點燃另一項新的技能。

 

大腦使用得愈多就發展得愈好,並愈能使寶寶成為一位有能力的人。這就是使用大腦的定義。這些針對腦部的刺激應該是要刻意去做的,而非隨機。腦傷的孩子並沒有時間等待機遇發生,而新生的健康嬰兒更是沒等待的理由。能力是透過適當的刺激和不斷地練習產生的,不是由預先設定的閙鐘或是天生的基因所定的。大腦實際的發展方式遠遠好過舊有的觀念。

預約諮詢

吳端文, 啟端, 啟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權威吳端文, 腦部發展, 運動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