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重不重要?
大部分的人以為嬰兒爬行只是個過渡期,學會走路、跑跳才重要。可是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嬰兒的爬行階段不是只有四肢的動作進步,還和腦部發展有直接關聯。所以「爬行」並不是過渡的配角,它是發育的必要階段,有絕對的重要性。
寶寶爬行時,頭得抬起、手要撐著,整個上背部及脖子的肌肉都會使用到。於是,爬行中的寶寶看起來總是氣喘吁吁。在很會爬、爬很多或爬很快的寶寶身上,可以看到大而厚的手掌、結實的手臂與大腿,還有雖然還不會走路,但爬行時整條腿都使勁地用力,於是腳掌也是十分有力。而且,寶寶看起來不胖,抱起來卻很沉,這是肌肉量很高的緣故。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經過25年的長期研究發現,貼地爬行經驗較少的孩子,其上肢手臂無力、彎腰駝背的比例較高。從我的臨床經驗上也發現這類型孩子時常呈現全身軟趴趴的狀態,無法直挺挺地坐好,總是要東靠西倚,更別說單槓連一下都無法完成了。
到了7、8個月大,進入所謂「七坐八爬」之中的爬行階段,指的是以手和膝蓋四點的爬行姿勢。比起貼地爬行,四點式的爬行姿勢需要運用到更精準的上半身與下半身的動作協調能力,不僅手要帶動肩胛,腿也要帶動髖關節與大腿作用。而當寶寶爬行時,左手右腳同時抬起來卻不會搖晃跌倒,身體需要保持平衡,以及爬行的移動速度感,這都屬於前庭的刺激。一般嬰孩約五到八個月大開始貼地爬。七個月大左右開始會四點爬(手膝爬),如果超過十四個月仍不會四點爬,就需要找專業醫師檢查。
普渡大學教授 Miriam Bender 在普渡大學兒童學習成就研究中心的復健課程就是以爬行為主。她的研究團隊發現:沒有經過足夠的正確爬行發展,造成兒童日後過動、學習上、行為上的問題。她提出至少要正確地爬行六個月,STNR(對稱頸張力反射)就會被抑制、成熟。
爬,能抑制STNR反射,使之成熟,影響學習成效。STNR反射的不能成熟,和孩子的早期動作發展有關,包括下列動作狀況:
- 坐著只用臀部挪動身體向前進
- 像兔子一般跳著移動(兩手同時用力、雙腳同時用力)
- 只用手、不用腳爬
- 三肢努力爬,一肢落後(不動)
- 只向後爬(只倒退爬)
- 很早就走路(爬的階段太短)
- 用手掌和腳掌爬(小熊爬)
「爬行」刺激了感覺統合的三種神經系統:
① 觸覺:貼地爬時:身體、手掌、手前臂、腳大拇指(推動)都有觸覺刺激接收
四點爬時:手掌、膝蓋、小腿、腳背都有觸覺刺激接收
② 本體覺:四肢協調動作、肌肉、關節的優美、韻律、重複節奏的配合。
形塑身體的知覺地圖:爬行的時候眼睛向前看,手腳的動作不必靠眼睛看著,也能準確運作。這種身體的知覺讓我們即便在全暗的環境也能知道自己的身體位置和動作。
呼吸用力(慢跑一般)用到的肌肉,讓孩子的呼吸更有力、為更大的肌肉運動所需作好預備。強健的呼吸系統也讓孩子少感冒、有更健康的身體。
③ 前庭平衡:四點爬時,身體需要保持平衡,對側手腳離地抬起時的重心改變,刺激前庭神經、調整重心不致跌倒。而移動時的速度感更是前庭刺激的大好機會。
另外,爬行和視覺聚焦發展也有密切關係,爬行讓孩子有機會看近處物品,近處視覺聚焦與閱讀、寫字、手眼協調的手工作息息相關。因此嬰兒在地板上爬行可以發展出敏銳的近距離視覺,有利於日後學習閱讀、書寫、手工藝的發展。
感覺統合是腦發展的重要基礎,前庭覺、本體覺、觸覺對專注力、情緒穩定、學習速度都有重大影響。
爬行對嬰兒的重要是多元的,除了為未來直立行走打好基礎,對嬰兒的腦部發展也有重要的影響。即使寶寶已經會走,在地上多爬爬對寶寶都是好事。因此家長要多鼓勵、吸引孩子多爬,讓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聰明的腦袋、打好這一生最重要的基礎。
前庭覺, 吳端文, 啟端, 啟端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權威吳端文, 本體覺, 爬行, 生活經驗, 觸壓覺, 運動, 運動翻轉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