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認識「藍光」
每一天,每一個視網膜專家都會被問及3C設備螢幕發出的藍光到底有沒有危險(視網膜是眼睛後面負責視力的一層薄膜組織)。他們問的問題差不多都是關於 藍光 是否會增加黃斑部病變和失明的風險。
對這個常見問題的簡單回答是「沒有」。來自電子設備(包括智慧手機、平板電腦、液晶電視和筆記本電腦)的藍光對視網膜或眼睛的任何其他部分都無害。
很驚訝嗎?讓我們好好認識一下藍光、了解它的特性,才不會給它扣錯了帽子。
藍光 是什麼?
藍光是光譜上頻率在400到450奈米(nm)之間的可見光。顧名思義,這種頻率的光看起來就是藍色的。然而,即使當光看起來是白色或其他顏色時,還是可能含有藍光。
藍光特別常被提出來,是因為它每個光子所帶的能量比可見光譜中的其他顏色更多。因此,在足夠高的亮度下,藍光更容易對我們的細胞造成損害。
我們怎麼看到顏色的?
我們對顏色的感知主要依賴於四種主要的光敏細胞:三種視錐細胞和一種視桿細胞。這些細胞都位於視網膜內。
在白天,三種視錐細胞主動感測光,並且每一種視錐細胞對可見光譜中的藍色、綠色或紅色其中一個顏色特別敏銳。基本上,我們對色彩的感受就是由這三種細胞的活動平衡決定的。當光線太暗而無法刺激視錐細胞時,我們的色彩感就會消失。我們以灰色陰影感知世界,因為只剩下一種類型的感光器:視桿細胞來維持著我們的視覺功能。
LED 和 藍光
大多數白熾光源,如陽光,才具有全光譜的特性(「全光譜」就是可見光所有顏色的光全都有,光譜是連續不斷並且均衡)。發光二極體(LED)產生的光則是由製造商調製出來的特殊光譜光線。這種特性讓製造商能調製各種色光,像是肉眼也無法分辨的純白光或是日光(他們也可以模仿傳統的人造光源)。
純白色LED實際上可以發射比傳統光源更多的藍光,即使用戶可能感覺不到藍色。這種藍光雖然不太可能對視網膜造成物理危害,但它可能比傳統光源更刺激生物時鐘,讓你保持清醒、擾亂睡眠、或對你的晝夜節律產生其他影響。
現代電子設備的螢幕依賴於LED技術。典型的螢幕具有單獨控制的紅色,綠色和藍色LED,它們緊密地被包裝在一個發光單位中。它是明亮的白光LED,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和筆記本電腦中的顯示器提供背光。這也是為什麼背光螢幕會比傳統照明設備產生更多藍光。
其他 藍光 的風險
所以我們要先弄清楚一件事:由於發出的光量相對小,消費電子產品其實對視網膜無害。例如,最近的iPhone的最大亮度約為625尼特(cd / m2)。而我們周圍更明亮的光源很多,許多零售商店內的環境照度是它的兩倍;然而,與太陽相比,這些光源就顯得十分不起眼,太陽產生的環境照度要比它們高出10倍以上!
但是只要亮度夠亮的其他任何光源中的藍光都可能對眼睛造成傷害。所以工業用藍光光源常因為這樣被刻意濾除或遮蔽以保護用戶的眼睛。然而,我們周圍還是有些危險性很高的商品可能對我們視力造成危害,像是「軍用級手電筒」和其他高亮度手持燈具,如果裸眼直視這類高功率消費型LED商品就有可能因為太過明亮而造成視力的損傷。
此外,雖然LED燈泡和白熾燈可能標示為相同的亮度,但是相對於白熾光源明顯更大的發光表面積,LED的光來自只有針尖大小的尺寸,因此以單位面積來說,LED的亮度仍遠遠高過白熾燈。所以直視LED的發光點仍然如同直接抬頭看天空中的太陽一樣危險。
與衰老、吸煙、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體重過重的風險相比,接觸消費電子產品的藍光劑量在黃斑部病變或失明的風險增加方面其實可以忽略不計。而且,目前的證據仍不足以支持使用濾藍光鏡片可以保護視網膜的健康,廣告商甚至曾因為對這些類型鏡片的誇大說法而被罰款。
所以3C的 藍光 很安全嗎?
來自電子設備的 藍光 不會增加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或損害眼睛的任何其他部分。但是這並不表示來自3C的光線就對健康沒有影響。它只是對眼睛沒有傷害,使用這些設備仍可能會擾亂睡眠或是生物時鐘。
我們的生物時鐘及睡眠節律和褪黑激素相關,而褪黑激素的分泌則與我們視網膜所接受的 藍光 直接相關。視網膜中有一種與視覺無關的第四種感光細胞會將收到以 藍光 為主的明暗資訊傳送到腦中的松果體,而松果體則以此明暗資訊控制褪黑激素的製造。褪黑激素已經經過證實其濃度高低直接影響睡眠品質。另一項研究則證實,無論平常作息習慣如何,到純自然光的荒野露營一週,作息節律都會被自然光調整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如果您的生物時鐘混亂、有睡眠障礙方面的問題,您就更有理由在晚餐後盡量不要再使用各種螢幕設備,包括手機、平板電腦、電腦螢幕、甚至是電視螢幕,而睡前二小時內則應該完全停止使用。室內光源應改用全光譜光源或是偏紅色的低藍光光源,並降低亮度,以確保我們的身體充份預備好一夜好眠。
另外,電子設備藍光雖然沒有傷眼的疑慮,長時間盯著發光螢幕仍然容易造成眼睛疲勞、甚至近視;或是姿勢不良,造成肩頸痠痛,還是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使用過度唷!
翻譯改寫自 Will blue light from electronic devices increase my risk of macular degeneration and blindness?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