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調節的警醒計畫
課程目標
教導孩子覺察自身狀態,並能使用適當的方法自我調節,以幫助自己維持在剛剛好的警醒狀態,良好地參與各種日常生活活動。
課程詳細說明
此課程是由兩位國際知名職能治療師創立的,強調「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自我調節」是自我管理、控制專注力和情緒的能力;「自我調節的警醒計畫」課程是一套有系統且生活化的治療方案。課程中會讓孩子與家長共同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意識到,並且即時利用適當的方法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我調節變得簡單,使我們專注地參與生活中的每件事,孩子能專注地學習、玩樂、社交,大人能專注地工作、享受休閒活動。
課程包括以下兩個階段:
階段一:辨識警醒度(引擎速度)
此課程最常使用車子引擎或車速作為描述警醒度狀態的比喻,讓孩子容易理解和學習察覺自身狀態,以下舉例孩子在不同警醒程度時可能出現的行為表現:
- 車速太快(警醒度高):講話聲音變大、話變多、無法注意環境安全地跑跑跳跳、生氣大吼大叫或是大哭、太緊張而不敢講話、不能等待…
- 車速剛剛好(剛剛好):可以守規則地玩遊戲、好好說出自己的需求、專心學習、記得自己該完成的事…
- 車速太慢(警醒度低):可能會打呵欠、想睡覺、發呆恍神、沒聽到有人在叫自己…
階段二:學習改變警醒度的方法,並且在生活中實用
此課程中改變車速的方法,即是使用不同的感覺動作策略,舉例來說,當孩子車速太快時,職能治療師常使用本體覺搭配觸壓覺活動去穩定、安定孩子的狀態,而當孩子車速太慢時,則會使用前庭覺活動去提升孩子的警醒度、反應速度和動機,讓孩子清醒過來。因此,在這個階段的練習中,我們會教孩子不同的策略及方法,並且在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車速需要調整時,練習使用出這些方法來幫助自己調節。
此課程中,大人的示範、提醒和引導都能協助孩子學習辨識自身狀態,所以治療師本身、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參與及練習,必定能讓課程效果發揮至最大值!
案例分享
專注力不足的小維

姐姐從小就很乖巧、很好帶,美好的當媽媽經驗,讓我在不久後又懷了第2胎,但就在小維出生後,我才發現原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
相較於姐姐,小維總是動來動去,無法等待或冷靜一分鐘,又或者很喜歡去逗弄姐姐,然後兩個人一言不合吵架、大哭,每天都上演這種戲碼,讓我心力交瘁。4歲那年因為擔心他可能是過動症,因此帶他到榮總鑑定,但因為年齡太小無法確診,隔年再次鑑定,醫師告訴我們孩子沒有問題,雖然一方面開心孩子不是過動,但另一方面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讓小維穩定。
在媽媽群組裡有很多人推薦啟端,因此懷著姑且一試的想法就來了,沒想到第一堂課我就看到效果。那天上完課後他居然沒有故意去弄姐姐,叫他也能馬上回應,以前都是叫好幾遍也當沒聽到,但那天就感覺他都聽到了也都聽懂了,可以用溝通的方式取代我無效的碎碎念,也能好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意願,我真是太後悔沒能早點來。
課後治療師衛教時間,我才知道小維需要先做動態再做靜態,因為小維是需要大量運動才能讓自己穩定,而回想我之前都是先做靜態再做動態,難怪他會一直動來動去或弄姐姐。其實來啟端前我也有幫小維報籃球課、足球課、游泳課,但可能因為老師擔心孩子受不了,上課時間只有1小時且「玩」的性質高,所以即便上了很多但對他的穩定度仍有限,但在啟端的課,治療師可以判斷孩子需要本體覺的量,50分鐘的課程非常激烈,我問小維累不累,他不僅不覺累還覺得很好玩。我現在上學前就會先帶他去公園玩,幼兒園老師也覺得他更穩定、更專注。
即將要升小一的小維,治療師設計了一系列活動幫他打好基礎,也透過上團課,讓他知道甚麼是團隊合作,如何與同儕溝通等等。 因為小維穩定度提高了,因此也可以開始上一些靜態的課程,這個暑假,我從周一到週五幫他安排許多課程,遵照治療師的方法,先排動態再排靜態,每天朝九晚五跟上班一樣,孩子可以遠離電視、3C,又能從課程中得到成就、開心,這不是很棒嗎?
專注力不足的豪豪

今天休息發呆時,一位孩子的臉突然浮現腦海,讓我臉上堆起笑容,他是11歲的豪豪。
記得豪豪媽媽來啟端諮詢時,沮喪地訴說豪豪的困難處:「老師常常打電話跟我說,豪豪上課不專心,根本沒在聽課,一直說話、玩筆、弄出聲音,影響同學和老師,且屢勸不聽。我只能聽老師抱怨,完全不知道要如何回應老師。而且再過2年就要升國中,這樣的成績上國中怎麼辦?。」只看到一臉無奈的豪豪悠悠地說:「我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啊!」
看起來,是要積極一點來改善這些狀況了,於是他在啟端一周一次的治療計畫,加上回家6天的居家計畫執行於焉展開。7個月後,媽媽開心的告訴我們:「學校老師沒再說過他上課不專心了,我再也不用接學校老師電話了,回家寫功課、複習時也更專心了。」當我看到媽媽臉上輕鬆的笑容,和豪豪自信的身影、笑臉時,我知道不但孩子進步了,他們倆的親子關係也更親近了。
翻開病歷,看著豪豪在治療活動項目上仔細的打勾,媽媽也會補充寫上一些活動,因為他們知道療程有效,所以這對母子認真執行治療師安排的每一項治療活動,而這樣彼此信任的醫病關係、溫暖的互動是這個成功故事的推手。
注意力缺失的小鈞

孩子上課光玩二坨衛生紙就可以玩很久,總是出神的他經常被導師反映注意力不集中,每節課後導師都要抓他特別交代今天上課內容跟功課,為了改善專注力也有到坊間知名的專注力中心,但當初評估是說孩子有手眼協調的問題,跟導師溝通後便換座位,卻未能改善問題。
經老師建議我們至大醫院評估確診孩子是 ADD(注意力缺失症),且建議3個月後用藥,雖然我不太清楚為何還要等三個月,但總覺得孩子這麼小就要用藥有些擔心,回家後便開始爬文看了許多用藥的副作用,還在想這段時間如何幫助孩子時,朋友推薦啟端。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沒想到卻得到實際幫助,孩子至今未用藥。
在跟吳老師諮詢評估的時間,得知孩子的專注力差、危險意識不佳、無法等待、無法抑制衝動等都跟感統有關,為了能加速幫助孩子穩定,吳老師幫孩子安排了3個月的進階課程,之後才能發展其他像是人際等其他能力。說巧不巧剛好是我想試其他方案的期間,因此隨即進入了一周2次的進階課程。
啟端的課程還有回家功課,因為希望孩子不要用藥,我真的很努力的照表操課,一周2次課程內容都不同,很多不一樣的運動,3個月進階課程結束前2周學校老師反饋說孩子進步很多,上課時的專注力持續度變長,其實我也有感覺,他本來寫作業要花很長的時間,但現在時間縮短了、穩定度變高,專注在每件事上也拉長,我本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但後來學校老師也有感時真的很開心。我相信若沒有好好做運動應該差很多,我每天都跟他一起紮實地作回家作業(運動)。
記得諮詢時吳老師說要自發性的運動,要將運動融入生活,我本來覺得很困難做不到,但每天跟著治療師的腳步其實是可以做到的。每天早中晚的功課,孩子早上起床後做完運動自己打勾,然後晚上就連同下午在學校無法完成的一起做,遇到偷懶時就會用獎勵制度誘導他建立習慣。
孩子因為練小球操難度高有些煎熬,所以他永遠只想做初階,只要難度一高就哭鬧、耍脾氣不想做。軟硬兼施都無法讓他重新振作只好求助治療師,治療師跟我說:「鼓勵孩子當然好,但有時也可以反向操作,例如媽媽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累,那你現在可以休息一下,告訴我你想休息到什麼時候,我們再開始』。其實,家長一直鼓勵孩子也是會疲乏的,適時地讓孩子接受挫敗也是需要的,不用一直擔心孩子自尊心受傷或者維護孩子。我覺得治療師都很懂孩子,照著治療師給的建議,孩子沒多久也順利跨越進階的小球操,我也趁著機會教育跟孩子說:「你看,我們一定可以跨越困難,只是花得時間比較長,過程是很難熬,但只要踩過就好了,要記得只要努力一定可以達到目標。」
最近發生了一件讓我們母子倆開心的事,那天去學校接孩子,導師經過跟我說孩子今天聽寫考滿分,哇~我在心中大喊,像是及時雨般地給我跟孩子力量,或許對於別的孩子很容易,但這是兒子的第一次,我真的很替他開心,聽寫需要高度的專注力和耐著性子檢查,這是過往不會發生在他身上的,但他做到了,現在考得越來越好,進步太多了。
就在我要回診前,學校老師主動提及覺得孩子有進步,應該暫時不必用藥,這也是我心中的想法。老師也希望我能將經驗分享給其他家長,因為若能找到適合且具療效的作法而讓孩子不用服藥,我想這都是家長希望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