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性聆聽
目標
透過聆聽治療性的音樂,配合感覺統合活動,提升孩子的專注力、組織行為、自我調節能力、姿勢控制、雙側協調、運用肢體能力、精細動作控制、口腔動作與構音、社交互動技巧和溝通能力,以及視覺動作整合。
詳細說明
除了觸覺、前庭覺和本體覺神經系統,聽覺神經系統也是兒童感覺統合重要的一環。聆聽是大腦察覺、組織和整合外界聲音以及其他感覺訊息的過程,可以幫助我們自我調節、發展適應行為。
治療性聆聽是一套聽覺治療方案,使用不同類型、不同頻率調整方式和不同複雜度的音樂,讓孩子依照個別的狀況和需求,一邊做感覺統合治療,一邊聆聽。治療性聆聽強調結合聽覺治療以及前庭覺和本體覺、核心肌群與呼吸活動,以利身心集中和穩定。透過每日二次、每次三十分鐘聆聽治療性音樂,搭配感覺套餐活動,可以加速孩子以下功能的進步:
- 專注力
- 有組織、有條理的行為
- 自我調節能力、情緒反應
- 姿勢控制
- 雙側協調
- 運用肢體能力、大小肌肉動作協調
- 感覺調節能力
- 口腔動作與構音
- 社交互動技巧和溝通能力
- 視覺動作整合
「速效」是另一套由職能治療師開發的聽覺治療工具,將音樂的左右聲道調整為不同頻率,促使大腦在結合左右兩側的聽覺訊息時,調節腦波回到放鬆、穩定的α波。「速效」較治療性聆聽使用上更為便利,在任何時間、場所都可聆聽,對象也不限年齡和狀況。與感覺統合治療配合使用,聆聽「速效」可以加速孩子以下功能的進步:
- 感覺調節
- 注意力
- 對周遭環境的空間知覺
- 雙側動作協調
案例分享
啟端與孩子的故事——小羽

小羽是個 情緒 緊張焦慮度非常高的孩子,生氣或緊張時會出現撞頭、拍頭的自傷行為,此外因為有聽覺防禦和觸覺防禦,對於人多、聲音多的地方非常不喜歡,也不願意綁頭髮或被人碰觸,雖然會說「爸爸、媽媽、弟弟…」但語言能力多在玩聲音,發出無意義聲音。
第一堂課因為適應性不佳因此崩潰大哭,跑出教室找到評估諮詢時較熟悉的空間,我靠近他便開始大哭,需要媽媽一直抱著,我請讓媽媽持續用力抱緊孩子,再藉由輕聲細語和小羽說話,搭配使用能讓人安定放鬆的精油,進行四肢擠抱的按摩,孩子慢慢穩定下來,也在第一堂課時教媽媽觸覺刷及關節擠壓方案。
第二堂課小羽已能認出我,為了和他建立關係,便運用地板時間跟隨孩子的帶領,進入他有興趣的靜態玩具開始,達到雙向溝通,並在這堂課教媽媽觸覺能量按摩手法,讓媽媽回家後能持續幫助小羽穩定情緒。第三堂課小羽便開始願意離開舒適圈探索治療室,能讓媽媽抱著一起盪鞦韆,雖然焦慮度仍高,但已逐漸熟悉環境。
為了能盡快讓小羽降低緊張焦慮,因此在第四堂課加入了量子反射整合治療,並同時搭配播放治療性聆聽的音樂,看到小羽非常喜歡,也變得更放鬆。連續三天的療程,明顯察覺到小羽焦慮度持續下降,課程中探索環境的頻率變高,臉上也開始有笑容,媽媽和我分享小羽已經沒再出現打頭、拍頭的自傷行為,出聲回應的頻率也變高。從媽媽和我交換眼神中我能感受到那份安心與欣慰。
進步是刻不容緩的,為了改善小羽的認知,1個多月後嘗試加入安定舒適整合課程,我本以為嚴重觸覺防禦的他無法長時間戴耳機,沒想到小羽很快就能適應,且在第3堂課就很享受課程也會自己背小書包裝機器。目前小羽已開始出現仿說或主動表達、主動探索,我期望也相信與家長一起努力下,小羽一定會愈來愈好的。
因為看見孩子的進步,長期主要照顧者的家長也嘗試了安定舒適整合課程,因為家長從我帶孩子的方式,知道必須先降低自己的焦慮、擔心、害怕,才有餘力幫助孩子。5堂課後發現效果是慢慢出來的,剛開始家長發現相較以往可以很快入睡,以前因為照顧孩子煩心的事也能用更輕鬆的方式面對,跟孩子相處時快樂的時間愈來愈多,以前常常因為孩子行為生氣,現在不會了,很開心這個療程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幫助,這感覺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