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調節
課程目標
良好的情緒管理、情緒控制可讓孩童成功克服挑戰及壓力,並有助於建立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
課程詳細說明
影響孩子情緒的因素包括:孩子的感覺調節能力、衝動控制、挫折忍受度、堅持度、問題解決能力、情緒理解、同理心等。針對孩子的情緒問題,職能治療師會先評估和處理影響孩子情緒的感覺調節問題,針對孩子個別需求提供適當的治療性活動及居家遊戲,以改善孩子的感覺調節能力。
此外,啟端也運用由鑽研兒童自我調節和社會情緒能力學習的美國職能治療師發展出的情緒調節治療方案,透過認知行為介入以及自我調節的感覺策略,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並習得自我控制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協助孩子處理情緒問題。此治療方案使用認知行為方法,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會有不同的狀態,這些狀態被分為四個「區塊」,用四個不同的顏色呈現。此治療方案也會幫助孩子學到如何使用策略去改變自己的狀態,給孩子機會探索可以促使自己冷靜的方法、認知的策略及如何運用感覺支持,讓孩子有一個關於這些方法的工具箱來改變自己的狀態,讓孩子深入了解如何自我調節。此治療方案將教導孩子下列技巧:
- 如何解讀他人的表情和辨認更廣泛的情緒
- 別人對自己的行為有何看法和反應
- 了解什麼事情會讓自己的調節變得不佳
- 何時及如何使用策略以及問題解決技巧
這套治療方案適用於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妥瑞氏症、對立性反抗疾患、品行疾患、選擇性緘默和焦慮性疾患的孩子。而當一個孩子開始使用此課程時,通常家長和老師會發現該課程也可以幫助其他孩子,甚至他們自己。根據國外研究支持,情緒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高功能自閉症及亞斯伯格症兒童,使用該治療方案介入後,在情緒控制、社交能力、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皆有顯著進步,國外亦有許多學校將此治療方案融入於學校課程中。
案例分享
情緒焦慮的丁丁

丁丁幼兒園畢業典禮要進行大鼓表演,緊鑼密鼓進行大鼓訓練時,老師發現孩子的專注力不足,推薦我來啟端,上課一陣子後,孩子狀況改善便畢業了。
回鍋
第二次回來啟端是丁丁念小三的時候,可能小三老師和同學重新洗牌,讓他在適應上卡住了,一次同學間的衝突造成他情緒失控,每天聽到電話鈴聲我都非常焦慮,擔心又是老師打電話來說丁丁情緒又爆炸。同班的學生家長因為孩子在啟端治療成效好,看到丁丁的狀況很熱心的跟我推薦啟端,當頭棒喝的建議讓我馬上跟之前的治療師聯繫。
距離第一次已過了好幾年,孩子的狀況也不一樣了,因此再次跟吳老師諮詢,除了能讓治療更聚焦外,也能讓我更了解孩子目前的狀況。吳老師說當務之急就是要排除孩子焦慮才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因此安排了密集的進階整合聽音系統治療方案搭配感統自我調節的活動。丁丁因為焦慮會一直說話說個不停,即便對方希望能打斷他,他仍說個不停,但上進階課約莫2-3周後,我發現他開始可以控制自己了,我本以為是我自己感覺孩子情緒穩定許多,但當孩子的導師、科任老師等每一個都跟我說孩子脫胎換骨時,內心真的很感動。
體悟
再一次回到啟端,我有更多的體悟,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不能將教孩子的責任全部放在老師身上,這是需要親師合作才有可能的。我非常喜歡啟端共學的概念,也就是家長除了能參與孩子的課程外,在每節課後治療師都會告訴我今天孩子的狀況,也間接讓我更了解孩子大腦的神經結構,更棒的是還會有「回家作業」,我實際比較執行回家作業與否的差別,發現每天認真做回家作業對孩子的穩定度真的有很大的幫助。
另一個很棒的是,這次剛回來啟端時孩子其實是有專注力的藥的,但現在已脫離藥物十幾天了,我有觀察他情緒上並沒有任何改變,非常感謝啟端讓孩子可以遠離藥物,這是我意料之外的。
前陣子治療師也開始幫他設計團課,孩子是非常渴望有朋友的,因此他每周都很期待來啟端上課,每次課前課後都會跟我描述上課狀況、分析同學個性等等,對孩子來說啟端不單只是個上職能課的地方,而是個讓他能安心、開心、增強自信的園地。
小豆子媽媽的見證

當初選擇進行聽音課程的原因?
我們是已經接受感統訓練一段時間了,老師希望能轉到聽音課程,但是小朋友對聲音比較敏感,很難進入,無法繼續開展。老師就建議我們去嘗試另一套聽音課程。
在課程的日子裡,孩子最明顯的進步?多久開始孩子有明顯進步?
在課程進展過程中,孩子每個方面都在進步,最明顯的是調適的彈性和情緒管理,因為很多 情緒問題 都是由於他調適的彈性不夠導致的。一旦和他預期的不同,就很容易激發情緒爆發。
舉兩個例子:有一次我們做完治療出來,等電梯的時候,電梯來了,我忽然告訴他,媽媽想去洗手間可以嗎?他就很配合很平靜地說好。如果是以前,他一定是一邊拉著電梯門,一邊說他要坐電梯。
還有就是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挑戰,他以前會把筆袋文具都扔在地上發洩他的挫敗感。現在他會比較淡定地自己告訴自己:沒關係,我可以先放下這題,先完成其他的題再回來研究它。
我們小朋友在啟端一個月就開始有變化了。
可否請您分享平時如何與老師搭配一起幫助孩子?
啟端的老師親和力很好,也很積極和專業。她不僅會現場演示她怎麼和小朋友治療,也會引導我觀察小朋友的變化,並且經常會仔細聆聽我們在家和小朋友互動相處的情況,也幫我們分析他的進步和分享可能的潛在挑戰,在整個治療過中,我覺得她有做到「授人以漁」,很好地幫助了我們在家裡也能進行治療、並且融入到小朋友的日常生活中。畢竟小朋友的生活環境主要是家庭而不是中心和機構。我們特別欣賞啟端在這點上面和很多機構的不同,他們特別強調家庭的治療融合。
過程中是否有阻礙?如何克服?
我覺得比較大的挑戰是小朋友對某些音樂的敏感,他會告訴我這個聽起來很可怕。老師有教我在家裡用喇叭把音樂放出來、然後和他一起去聽。我有這樣做,每次只說我們一起多聽一分鐘,然後他聽完就給他一個大大的鼓勵,他自己也很開心,覺得有成就感。一點一點克服。雖然我們現在還是會有類似情況發生,但是整體而言,小朋友的忍耐力是有提升的,具體體現在他會等一下,不會情緒馬上爆;他會和我們分享他聽到音樂的感受,我們可以先有些小交流,緩衝一下;有一些情況這些緩衝期內可能一些音樂就停了。例如我們在外就餐,有時餐廳裡音樂是他害怕的,現在面臨類似情況,我們多了很多方法共同面對解決,而不像以前他不明所以就開始尖叫或重複說「我不喜歡!我不要聽!」
總而言之,在整個音樂治療的旅程中,我自己學到最多的就是「觀察和鼓勵」。哪怕是一點點的小嘗試和小努力都值得被關注和肯定,讓他知道媽媽有看到他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