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舒適整合課程
目標
能夠降低焦慮、降低對聲音過度敏感、使神經生理狀態安穩、改善睡眠、溝通能力進步、促進社會互動功能和復原力、讓後續的治療效果加速。
詳細說明
「安定舒適整合課程」,是最新由國外引進,根據 1994年提出的「多重迷走神經理論」,經過超過二十年的實驗和研發的最先進課程。「多重迷走神經理論」強調利用迷走神經的感覺及動作神經分枝來啟動社會互動系統功能,達到調節自律神經系統中的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化,降低焦慮、害怕、退縮的行為,也增進溝通能力和社會互動的品質。
安定舒適整合課程分為二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分多次聽、總共五小時的聽音課程,只要戴上特殊的聽音系統,安靜聽特殊處理過的音樂,即可促進顏面神經和迷走神經的活化,進而降低緊張、焦慮,降低對聲音過度敏感,使神經生理狀態安穩,因此可以讓後續的職能治療效果加速、溝通能力進步,並且促進社會互動功能和復原力。
第二部分是在家遊戲課程。利用促進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化的課程計劃,來繼續加強神經成熟進步,使後續職能治療效果更好。
研究顯示,安定舒適整合課程對於「社會發展及情緒發展問題」、「對聲音過度敏感」、「焦慮及創傷有關的障礙」、「不專心」、「社會互動能力受限的壓力源」等狀況有顯著的成效,亦能加速後續的課程療效。
啟端率先引進「安定舒適整合課程」,運用於感統課程中,加快職能治療的成效,縮短療程,讓孩子能更輕鬆享受到進步的喜悅、減輕父母的壓力。
案例分享
選擇性緘默的娜娜

一年多前中班的娜娜因為老師說他都不說話也不跟其他小朋友互動,只黏在老師身邊,在家看到爸爸也會慌張地躲起來,這也是娜娜第一次來啟端時的模樣,全程黏在媽媽身邊,若沒看到媽媽或是他被其他人看到就會大哭,除了不說話以外,不能跟他人對視,身體也不能被他人看見,笑的時候也都要躲起來。
剛開始治療時所有遊戲都要和媽媽躲在角落玩,且身體都綣曲在一起呈現保護自己的樣子,擔心有意外所以動作幅度都很小,謹慎地個性在玩遊戲前一定提前告訴他玩幾個、怎麼玩。為了降低娜娜的緊張焦慮,我設計許多出力氣活動,但謹慎的娜娜動作小因此出力氣也少,剛開始只能將東西從教室最裡面搬到中間,然後才慢慢拉開距離。
娜娜因為聽理解也不好,常常誤會他人意思而生氣或害怕,伴隨著嚴重的觸覺防禦、聽視覺防禦、重力不安全感等等,這些都是加深他緊張焦慮感的原因,因此療程設計上我又搭配了安定舒適整合課程(聽音系統課程)方案、大量的觸覺刺激、戲謔式干擾(例如搞笑),並配合他的速度循序漸進地幫助他。漸漸地媽媽開始可以離開教室,漸漸地他開始有了笑聲,跟媽媽悄悄話變大聲,一個月後也願意跟我說悄悄話,有時我會故意裝聽不到或愈跑愈遠,讓娜娜能大聲說,現在的她已經可以上團體課,在學校也可以自在地說話、交朋友,就連去社區公園玩耍時也能交朋友。
某次我問娜娜為什麼以前襪子不能脫下來,他說因為若被人看到身體他就會死掉;也說媽媽若離開教室媽媽也會死掉,這些不存在、扭曲的執念都是導致他不說話、不互動的原因。看著他現在已放下扭曲的執念、重新拾起快樂,這正是這份工作最有價值的地方。
啟端年紀最小的安定舒適整合課程個案

安定舒適整合課程是一套很有趣的課程,由國外引進,只要聽音樂,就能幫助孩子從焦慮不安的各種狀況走出來,像是睡眠障礙、消化問題、焦慮緊張和社交問題等等。我們最常聽見家長的疑問就是:孩子要多大的年紀才適合這個課程?這個問題的答案現在就可告訴您,我們進行過做安定舒適整合課程最小的孩子年齡是1個月17天,是早產6天的小亮。
2019年10月,新手媽媽告訴吳老師:「小亮初期因為哺乳型黃疸照光3天,在出生3週睡眠都穩定,無論是親餵或瓶餵都能安心入睡,一入睡便是2-3小時。但在後續回診扎針驗黃疸指數,由於未注意寶寶躺著時處於半睡狀態,護士也未告知準備扎針,便直接扎下去。當時寶寶嚇了很大一跳且哭的很大聲,而採血的護士也趕緊在寶寶腳跟搓揉幾下,結果哭的更慘,雖後續寶寶順利被安撫,但當天下午回家後就發現寶寶睡眠時間變短、哄睡後無法放床等,為了讓寶寶的睡眠充足,我們盡量採取持續抱著的方式來幫助小亮入睡。即使如此,他在白天的睡眠仍不穩定,變得淺眠,而睡眠品質最好的時候卻變成寶寶要趴睡在大人身上才會感到安全感。不確定是否因為上回扎針所受到的驚嚇還是寶寶本身的問題,讓我突然覺得我好像是在照顧兩個不同的寶寶,變得十分辛苦,換了許多方式都一直不見改善,真的很挫折。」
聽到新手媽媽這麼努力想為寶寶找出舒服、安心又能持續長時間的睡眠品質,吳老師決定使用安定舒適整合並搭配音樂舒眠枕來幫助這位媽媽。為避免寶寶不喜歡突然戴耳機的感覺,老師讓媽媽用兩手抓著耳機在寶寶兩耳邊聽著音樂就好。音樂舒眠枕的音樂可從APP選擇自己喜歡的曲目,只有貼著枕頭的人才會聽到音樂,因此不會干擾他人,音樂舒眠枕除了改善睡眠也能改善白天的行為,減輕焦慮、緊張、不安等壓力,也能促進副交感神經,讓聆聽者更放鬆與穩定。同時,吳老師也建議多帶寶寶曬太陽,可幫助孩子感受日夜時間感。
一個月後,媽媽告訴吳老師寶寶的近況和作息都相對穩定許多,晚上7點喝完奶,晚間8點左右就可入睡,且可自己睡2-3小時;情緒方面也變得穩定,人際互動方面也開始會想跟大家互動和觀察外在環境。除睡眠和情緒問題改善之外,寶寶的聽覺和觸覺敏感方面的問題也在觸覺刷、觸覺能量按摩及大量的本體覺活動的幫助下,已經可以在白天自行吸奶嘴入睡,或自己玩到睡著。甚至回外婆家,原本環境聲音對寶寶是很大挑戰,但用音樂舒眠枕給寶寶躺,除了減少驚嚇醒來的頻率,連突如其來的高分貝或高頻聲音的適應能力也變得很好。現在7個月大了,睡眠品質提升,上下午也分別可自行睡1.5小時左右(原白天睡眠約半小時,且醒來後便難以哄睡),中間若稍有動靜,只要輕拍即可,晚上也不再需要親餵哄睡,有動靜的次數也減少至2-4次,也有些日子可以睡過夜。
聽到媽媽如此開心與我們分享小亮的進步且得知小亮終於可以好好一覺好眠到天亮的消息,也改善觸覺和聽覺方面的問題,真是太令人高興!深深為這位媽媽的持續認真配合、為孩子慶賀。
啟端與孩子的故事——小羽

小羽是個 情緒 緊張焦慮度非常高的孩子,生氣或緊張時會出現撞頭、拍頭的自傷行為,此外因為有聽覺防禦和觸覺防禦,對於人多、聲音多的地方非常不喜歡,也不願意綁頭髮或被人碰觸,雖然會說「爸爸、媽媽、弟弟…」但語言能力多在玩聲音,發出無意義聲音。
第一堂課因為適應性不佳因此崩潰大哭,跑出教室找到評估諮詢時較熟悉的空間,我靠近他便開始大哭,需要媽媽一直抱著,我請讓媽媽持續用力抱緊孩子,再藉由輕聲細語和小羽說話,搭配使用能讓人安定放鬆的精油,進行四肢擠抱的按摩,孩子慢慢穩定下來,也在第一堂課時教媽媽觸覺刷及關節擠壓方案。
第二堂課小羽已能認出我,為了和他建立關係,便運用地板時間跟隨孩子的帶領,進入他有興趣的靜態玩具開始,達到雙向溝通,並在這堂課教媽媽觸覺能量按摩手法,讓媽媽回家後能持續幫助小羽穩定情緒。第三堂課小羽便開始願意離開舒適圈探索治療室,能讓媽媽抱著一起盪鞦韆,雖然焦慮度仍高,但已逐漸熟悉環境。
為了能盡快讓小羽降低緊張焦慮,因此在第四堂課加入了量子反射整合治療,並同時搭配播放治療性聆聽的音樂,看到小羽非常喜歡,也變得更放鬆。連續三天的療程,明顯察覺到小羽焦慮度持續下降,課程中探索環境的頻率變高,臉上也開始有笑容,媽媽和我分享小羽已經沒再出現打頭、拍頭的自傷行為,出聲回應的頻率也變高。從媽媽和我交換眼神中我能感受到那份安心與欣慰。
進步是刻不容緩的,為了改善小羽的認知,1個多月後嘗試加入安定舒適整合課程,我本以為嚴重觸覺防禦的他無法長時間戴耳機,沒想到小羽很快就能適應,且在第3堂課就很享受課程也會自己背小書包裝機器。目前小羽已開始出現仿說或主動表達、主動探索,我期望也相信與家長一起努力下,小羽一定會愈來愈好的。
因為看見孩子的進步,長期主要照顧者的家長也嘗試了安定舒適整合課程,因為家長從我帶孩子的方式,知道必須先降低自己的焦慮、擔心、害怕,才有餘力幫助孩子。5堂課後發現效果是慢慢出來的,剛開始家長發現相較以往可以很快入睡,以前因為照顧孩子煩心的事也能用更輕鬆的方式面對,跟孩子相處時快樂的時間愈來愈多,以前常常因為孩子行為生氣,現在不會了,很開心這個療程對家長和孩子都有幫助,這感覺真的很棒。